食在湛江海中“软黄金”——海参
给大家介绍一下海中“软黄金”——海参。
海参属棘皮动物门,海参纲,海参属。是生活在海边至8000米的海洋软体动物,据今已有六亿多年的历史,海参以海底藻类和浮游生物为食。海参体呈圆筒状,长10~20厘米,特大的可达30厘米,全身长满肉刺,颜色可随环境变化而变化。它一般夏季潜藏于石头地下休眠,硬如碧石,所以捕捉多在冬季或春季。海参在海底有的裸露,有的隐藏,有的钻在泥沙里,有的仅见于珊瑚礁内,适应水温为0℃~28℃,盐度为28‰~31‰;水温高于20℃时夏眠。海参对周围的水环境要求很高,怕油怕脏,一滴油或一根头发就能让它溶化成水。海参靠肌肉伸缩爬行,每小时只能前进4米。当海参遇到敌害进攻无法脱身时,通过身体的急剧收缩,将内脏器官迅速地从肛门抛向敌害。失去内脏后的海参,经过几个星期的生长,体内会重新长出内脏。
海参是世界上少有的高蛋白、低脂肪、低糖、无胆固醇的营养保健食品。其生长速度很缓慢,全靠人工潜海捕捉,营养价值丰富,因此十分名贵。中国早先的海参多销往日本、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日本孕妇很早就有吃海参的传统,现在许多日本女士一旦怀孕,仍然每天食用一个海参。海参有“百补之首”的美誉。
其实海参的食用历史在我国很悠久:海参始见载于三国吴沈莹所撰《临海水土异物志》。其后,很长一段时间极少见诸于文字。直至元代贾铭《饮食须知》始又见记载:“海参味甘咸,性寒滑,患泄泻痢下者勿食。”对其性味、功用已有认识,说明以前一直食用,可能仅在沿海,尚未普及,故文献少见。明代,《五杂俎》记载:“海参,辽东海滨有之,一名海男子……其性温补,足敌人参,故名海参。”说明得名的缘由。以后记载渐多,如《闽小记》、《本草从新》、《调疾饮食辩》、《清稗类钞》、《调鼎集》等均有所记载。明代谢肇浙著的《五杂俎》一书中说:“海参……甚性温补,足敌人参,故名海参”。海参不仅是珍贵的食品,也是名贵的药材。据《本草纲目拾遗》中记载:“海参,味甘咸,补肾,益精髓,摄小便,壮阳疗痿,其性温补,足敌人参,故名海参。”清代《本草以新》云,海参有 “补肾益精,壮阳疗痿”的功效。我国在清代后期将海参收入“八珍”之中,被誉为滋味腴美,风味高雅,是久负盛名的名馔佳肴,与燕窝、鲍鱼、鱼翅齐名,在大雅之堂上往往扮演着“压台轴”的角色。
海参一般见于热带、亚热带的海域,然而,不同海域、不同科类的海参还有不同的营养和药用价值。湛江沿海生长的海参自古以质优而驰名海内外:北部湾畔的乌石、企水、潭斗至迈陈、角尾、西连,南海海域的东海岛、硇洲岛外海皆出产海参。值得一提的是,徐闻县角尾乡至西连镇水尾村一带的国家级珊瑚礁保护区出产的海参,参体为黑褐色、鲜亮、呈半透明状,参体内外膨胀均匀呈圆形状,肌肉薄厚均匀,内部无硬心,手持参的一头颤动有弹性,肉刺完整。其只只均深沉在大陆架的珊瑚下面,以海参底栖礁丛、趋利避害的生活习性,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生物进化规则,使海参体内积累了极其丰富的营养成分,形成了近乎完美、均衡合理的营养结构。
目前湛江市场上销售的干海参,是以北部湾水域深水天然野生海参为原料,有淡干海参和盐灰海参工艺(淡干海参一般用盐水煮一次,加盐较少。盐水煮多次的俗称“拉缸盐”海参),传统的海参加工一般把活海参用高浓度盐水煮参,反复蒸煮并盐渍一周,加草木灰揉搓后晒成干品,这种传统的加工工艺在生产过程中不加盐和其他添加剂,只是将海参水分全部脱出,完整的保留了海参的营养成分和生物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