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一聊海参的历史 海参文化
在讲究阴阳之说的中国人眼中,海参与鲍鱼自是壮阳滋阴的上品,常出现在同一道菜里。然而,除了在餐桌上代表中国饮食的极致美味,海参作为最有经济价值的棘皮动物,还有很多不为人知的有趣生活习性,“海底搬运工” 的称号使之具有重要的生态研究意义。
神奇的海底,在繁茂的海藻间、珊瑚砂底或礁石缝中栖息着一种棘皮动物——海参。海参是棘皮动物中经济价值最大的一纲,为重要的海洋无脊椎动物,现存约900种,从浅海到8000多米的深海都有,其中有40种左右可以食用,全世界年产海参约13500吨。海边的渔民常说:“哪里有海水,哪里就有海参。”
我国海参资源丰富,已鉴定的有134种,约占全球海参类种数的14.9%左右,其中约有20种可供食用。北起渤海湾和辽东半岛,南到南沙群岛都有出产,特别是西沙群岛有25种左右。世界上一些著名的海参种类在我国都有分布,南海盛产全身黑色的黑乳参,肉质较粗糙的蛇目白尼参,身体短钝、背面光滑的辐肛参,长可达1米、体大肉厚的梅花参。北方沿海盛产的刺参是食用海参中较名贵的品种。
在水族馆观察活海参的外形,多数呈褐色或稍带绿色,肉多而肥厚,体表长满肉刺似的东西,无怪乎人们形象地称它为“海黄瓜”。别看海参其貌不扬,但在弱肉强食的海洋中已生生不息了几亿年。十几年前,我国古生物工作者在四川华蓥山和浙江长兴的二叠纪(距今2亿多年前)地层中,都发掘到了海参的骨片(真皮内层胚胎期骨骼的存留)。对这些骨片化石进行系统研究,已成为古生物学家划分地层和研究古地质的一项重要依据。
由于海参的个体较大,多数以沉积物为食,搬运的泥沙数量很大,所以在生态研究中具有重要的意义。据了解,每小时每只海参可吞泥沙6-8克,一年就是50-70公斤。有些地区,每年通过海参所搬运的泥沙量达500-1000吨,堪称海底的“搬运工”。
海参的生命力很强,在0℃-28℃的温度中都能坦然处之,有几种海参甚至放在冰水中也无所谓,一旦冰块融化仍安然无恙。如果气温低,海参的生长就会放慢,但品质增强。这便是沿海岸越向北,海参越名贵的原因。
大自然中,陆上的动物如蛇、蝙蝠、青蛙、刺猬、熊等都有冬眠的习性。在寒冷的冬季,水冷草枯,觅食困难,它们只好躲藏在各自的巢穴,靠体内的养分维持生命。而海参却反其道而行之,偏选择在食物丰盛的夏季休眠。就拿刺参来说,产卵后,当水温升高至20℃以上,它便不声不响地转移到深海的岩礁暗处,躲藏在水流静稳的岩底下,翻转身体,腹面朝上,身体缩小,消化道变薄、变细,甚至看不清,并停止摄食,一睡就是三四个月。这期间不吃不动,整个身子萎缩变硬,待到秋分,水温降低后才苏醒过来恢复活动。
对于刺参这种奇特的“夏眠”现象,有人认为是“生物节律性”造成的,有人认为刺参是温带种,在长期进化过程中,形成对高温的不适应性。也有海参专家解释,这是由于海参产卵之后,耗尽了身体大部分的能量,需要长时间的休息,有点类似人们常说的“坐月子”。